找到相关内容189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漢藏的佛性論

    論師的著作中作了透徹的分析,尤其是世親論師的《兩萬般若波羅蜜多頌釋》、《辨法法性論釋》對他空中觀思想作了詳盡的解釋。陳那和慧的弟子對他空思想作了更進一步的發展。(許得在譯)  此處指出(1)彌勒五論中《寶性論》闡釋不共的「他空中觀」如來藏的思想,(2)其他四論闡釋如來藏與唯識共通的思想,(3)「他空中觀」的如來藏的思想由無著、世親、陳那、慧等人廣為弘揚。因此,在覺朗派的看法,唯識示固然是無著、...

    林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4240225.html
  • 佛教存有論和認識論的核心命題

    佛教一向重視存有論與認識論,只是以不同的形式或術語出現。佛教論典所探討的境、行、果中,境便是有關存有的探討,分辨萬法的存在及有無,此與哲學上的存有論相當。行、果便是認識真理的實踐過程與體證,此與哲學上...

    林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4240226.html
  • 佛教的心性論及其特色

    摘要  本文主要引據阿含經和相關的論典,來建立佛教的心性論。文中指出,成為「具種性者」是心識淨化的一個重要階段,也指出「不黑不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」是佛教超越善惡的重點所在,這也是佛教心性論的一大特色。...

    林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4340227.html
  • 《壇經》的心性與佛性略探──兼論性覺與性寂

    說大違經文。  師曰:吾傳佛心印,敢違於佛經?  曰:經說佛性是常,和尚卻言無常。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,和尚卻言是常。此即相違,令學人轉加疑惑。  師曰:《涅槃經》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,...三昧、一行三昧。  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,於彼相中不生憎愛,亦無取捨,不念利益、成壞等事,閑恬靜,虛融澹泊,此名一相三昧。  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,純一直心,不動道場,真成淨土,此名一行三昧。若人具...

    林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4440228.html
  • 內觀禪修的探討

    由〈聲聞地〉的論文來判斷:  1.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,是名奢摩他品。  2.云何名為九種心住?謂有苾芻令心(1)內住(2)等住(3)住(4)近住(5)調順(6)寂靜(7)最極寂靜(8)專注一趣及...,令其定地諸相現前,緣此為境,流注、無罪適悅相應,所有正念隨轉住。  5.云何名為同分所緣?謂諸定地所緣境界,非一眾多種種品類,緣此為境,令心正行,說名為定,此即名為同分所緣。  6.復由彼念於所...

    林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4540229.html
  • 佛學研究法及其特色

    一、前言  佛學研究的目的在於釐清觀念、認清事實,減除無明。佛學研究法,是探究如何獲得佛法的正確知識之一門學問。本文先指出釋尊「至教量」的重要地位。環繞著「至教量」,而有「比度量」和「現證量」的建立,...

    林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4540230.html
  • 《阿含經》中所建構的佛教知識系統

    應,次第布。  當知如是一切相應,略由三相。何等為三?一是能說,二是所說,三是所為說。若如來、若如來弟子,是「能說」,如弟子所說、佛所說分。若所了知、若能了知,是「所說」,如五取蘊、六處、因緣相應分...受用事、三生起事、四住事、五染淨事、六差別事、七說者事、八所說事、九眾會事。  有情事者,謂五取蘊。受用事者,謂十二處。生起事者,謂十二分緣起及緣生。住事者,謂四食。染淨事者,謂四聖諦。差別事者,...

    林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5440242.html
  • 從《羅怙羅經》來看佛法的教學

    非時非處終不遊行,若語若默不生譏論,於衣喜足粗得蔽身,於食喜足纔除飢渴。  i凡所遊住,衣缽自隨,如鳥飛止,不捨嗉翼。彼由此故,成就戒蘊,密護根門,住正念。  06由正念力防守其心,眼見諸色,...成就清淨戒蘊,密護根門,正念正知,隨所依止,城邑聚落,於日初分,執持衣缽,守護諸根,住正念。  09威儀庠序,修行乞食。既得食已,還至本處,飯食訖,收衣缽,洗足已,持坐具。  10往阿練若,曠野山林...

    林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5540243.html
  • 《長阿含經》和《長部》的核心教導

    瞿曇,勸導、令入,使諸眾立而住,所稱讚之戒蘊者何耶?  (a)童子!今如來出現於世,是阿羅漢,……  又阿難!彼尊者瞿曇,勸導、令入,使諸眾立而住,所稱讚之聖定蘊者何耶?  (b)童子!比丘如何保護其諸根門耶?……  復次,阿難!彼尊者瞿曇,勸導、令入、使諸眾立其處,所稱讚之慧蘊者何耶?  (c)於此有比丘,如是心已寂靜、純淨……於解脫時,解脫智生,證知:我生已盡、梵行已立、所作已辦、不更來...

    林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5640244.html
  • 《壇經》中的阿含精神

    頓當下的身心。《壇經》對懺悔的看法,便是如此:  前念後念及今念,念念不被愚迷染。從前惡行,一時自性若除,即是懺悔。…我此法門中,永斷不作,名為懺悔。  因此,修行的著力處是在當下的不被愚迷染,能...

    林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5640245.html